更新记录:
- 1.28完成生平,第一章
- 1.08准备动笔
【黑客与画家】作者 Paul Graham
preface
我认为本书适合所有人群看:程序员,科技从业者,教育从业者,创业者,甚至是艺术家。因为这本书并不仅仅是“一个科技创业者”的自传,也不是教你怎么好好写程序。而是在从一个很高的地方,看世界,看人文。至于科技,不过是一根中轴线,从科技的发展看到对世界的影响。
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读原书,就像小说一样。
此篇读书笔记,希望能尽可能多地记录Paul原意(原文我都会使用引用),同时加入我自己的思考。
Paul Graham生平
本科在康奈尔主修哲学,研究生/博士在哈佛计算机,AI方向。然而进展不顺利(猜测,80,90年代AI经历过低谷期),读到一半同时开始搞艺术,博士毕业之后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暑期班学习绘画,之后更是去了佛罗伦萨美院继续学画画。
不过画画并没有养活他,之后不得不返回美国,在公司担任程序员谋生,同时尝试追求艺术家梦想。
后来终于决定 “首先解决收入问题”。跟朋友自己开发软件,正好赶上“互联网概念”[3]风潮兴起,创办Viaweb。争取到了融资,产品和公司走上顺利的道路,最终成功被雅虎收购。Paul的赚钱目标达成。
后来由于不喜欢大公司的环境,离开了雅虎。空闲下来之后,开始在博客[1]上分享自己的技术和创业心得,受到很多人的喜欢。最受欢迎的部分被集结出版,即【黑客与画家】。
05年成为天使投资人,帮助互联网创业,后来更是成立了YC[2],坐实了“硅谷创业之父“的名头。
我来说说
简单地概括Paul的生平:计算机科研–>艺术家–>程序员–>科技型创业者–>科技天使。
他的前半生大概就是一个在 黑客与画家 之间徘徊的年轻人吧,PhD毕业后去追求艺术家梦想让我想起了【月亮和六便士】的主角。不过与小说中的主角不同,Paul并没有在月亮上找到安宁,还是回到了资本的洪流中获得世俗的成功。毕竟小说只是小说,很少有人有那么强烈的精神追求,还又不一般的幸运,主角光环有点强。现实生活中追求精神生活还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。当然我十分确信Paul心中的月亮从未离开。
正文
第一章:为什么书呆子不受欢迎
在美国的校园(尤其中学)中,受欢迎的是谁?是运动明星,social达人,好看的人。至于学习优秀的好学生(我们在下文中,简称书呆子),在“受欢迎排行榜”敬陪末座。
你越喜欢读书,就越不受欢迎。
WHY?是妒忌吗?很可惜并不是,大家只是根本不care“聪明”。Paul给出的答案是:书呆子们并不想让自己受欢迎。
可能直观上会让很多人不认同,居然有人不想让自己受欢迎?NoNo,所有人当然希望都自己能够受欢迎,但是说到真正内心深处唯一的渴望,是不同的。受欢迎的人们,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许是人脉;然而书呆子们,他们对“智力”的要求更加强大。
书呆子们的目标有两重性。他们毫无疑问想让自己受欢迎,但是更重要的是聪明
然而问题在于,受欢迎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情。在美国的中学,孩子们为了让自己“受欢迎”付出的代价,可能跟我们在中学为高考的代价是一样的(很有趣啊是吧,是反过来的):穿衣打扮,发型修容,party社交,等等等等,占用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。但即使在这样情况下,“受欢迎排行榜”依旧存在,还是有些人会排在后面,就像我们在中学,即使努力学习,还是会有很多人,真的排不上号。那这些排在后面的人怎么办呢?在美国,他们有一部分人,发掘了自己“聪明”的潜能和渴望;在中国,恰恰相反,发掘了自己“受欢迎”的一面。
在普通的美国中学中,成为“受欢迎”的标准高的吓人;即使你不是很“呆”的人,相比之下,也只能算是呆子了。
然后,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:青少年往往喜欢残忍地对待他人;有共同的敌人,潜意识中人的关系会变的更加密切。运气不好的书呆子,在被群体排挤,欺凌之后,日子可想而知。
那为什么在大学,以及社会上,没有了对书呆子的欺凌,甚至大家都开始对“聪明”崇拜起来了呢?
当你所做的事情能产生真实的效果,那就不仅仅是好玩而已了,发现正确的答案就开始变的重要了,这正是书呆子的优势所在。
我们的感受,有点像一个被重新塞进中学的成年人。不过,成年人很清楚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,我们就没有这种自信了。
Paul认为,造成中学这一扭曲的现状,是因为培养体系的问题:孩子们已经开始有了思考,但是周围的一切看起来好像不真实,没有意义;没有一个奋斗的目标,闲下来的孩子就会惹事生非,甚至疯狂。需要改革。
我来说说
这一章到此结束。总结起来很简单:书呆子以及受欢迎的孩子之间的种种,是由于社会给孩子教育环境导致的;孩子们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世界,导致他们的小世界扭曲而复杂。
(这里让我想起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,看来即使是孩子,也都对“意义”有着追求。)
至于改革,如何改革,那可能是教育界去着手的事情了。但是我想再多谈谈 互联网 可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。我们知道,之所以目前相对孤立的教育环境的形成,无非是因为大人们在担心,担心什么呢?担心孩子们进入“真实的世界”把事情搞砸。人类的知识经验,一代一代的发展,我们目前想从事一项职业,都需要长达20多年的教育。似乎是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?
但是在互联网,一切可能不同,它能够跨越空间的限制,实现一些在以往可能不可思议的事情。举例子而言,比如“Amazon Mechanical Turk”,不需要你有多高的技术水平,也可以参与贡献;再比如各种公开课平台,不需要非得等到严格规定的年纪,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。这些都给当前“书呆子”们一条不错的出路,也是教育改革也许可以突破的地方。
此外,关于中美教育的差异,也的确很有意思哈。在“受欢迎”和“学习好”,中美可以说是各取一个极端了。以此也衍生了很多大家的stereotype,无非是互相鄙视而已。目前看上去中国好像占下风,不过我认为只是因为国力尚弱而已。这个有机会在别的文章里展开说吧。
reference
- [1] 作者Paul 的个人网站,有不少自己写的文字,值得一看,知道2017年他这上面还在写文章。
- [2] Y Combinator 孵化器),互联网孵化器的扛鼎公司,孵化出的著名公司有:Reddit, Airbnb, Dropbox
- [3] 1995-2001年,互联网热潮兴起,同时也带来很多泡沫。wiki-互联网泡沫